
10月15日,由华南农业大学主办的2025全国糖料蔗机收推进模式研讨会在广州举行。广东、广西、云南等糖料蔗机械化生产领域的管理、科研、技术推广、农机协会、制糖企业、农机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同志,围绕“以糖厂为主体的甘蔗机收推进模式”作专题报告并研讨交流。农业农村部农机化总站、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农机化管理处、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西农机服务中心有关专家和领导出席会议鑫东财配资,会议邀请农业农村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甘蔗组、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广东省甘蔗剑麻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专家,相关企业和行业协会代表等共50余人参加。
数据显示,我国甘蔗机收率长期在低位徘徊,甘蔗种植面积十年间下降近四成,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谁来种蔗、怎样种蔗”已成为横亘在产业面前的现实难题。在这场为期一天的研讨中,一个共识逐渐清晰:政府、糖厂、农机合作社、农户多方力量一定要打好组合拳,良性推进甘蔗机收工作。

“机械化收获已成为制约糖料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出席专家指出,尽管我国甘蔗联合收割机已实现国产化替代,但机收率始终未能有效突破,背后是技术、利益与标准的多重困局。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有关负责同志表示,糖厂联结千家万户,关乎原料保障,是推动机收技术落地、组织模式变革最具能动性和枢纽作用的力量。探索以糖厂为主导,整合农机服务、农艺规范、订单农业的推进模式,对于打通全程机械化的“最后一公里”,提升全产业链效益和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面对困局,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相关领导强调,要坚持农机农艺融合,强化示范推广,加强协同联动,共谋全省一体化推动“以用促研、以推促改”的良性循环路径。
为何甘蔗机收率低?
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甘蔗组成员、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庆庭的主题报告围绕“实现国产化替代的甘蔗收获机械,能不能满足我国蔗糖产业的需求?”这一问题展开了论述。他指出,由于我国“两步法”与国外“一步法”制糖工艺的不同,以及国内外甘蔗原料供给差异,国外主导机型在我国适应性较差,亟需低损低杂国产机收技术与装备进行补充和替代,从技术上解决机收推进难题。

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甘蔗组成员、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庆庭
广西糖业集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蒋柱辉进一步从糖厂角度分析了现实阻力。他表示,机收蔗含杂率高、糖分损失风险大,直接影响糖厂的生产指标和绩效考核,“糖厂生产人员对机收甘蔗有一定程度的抗拒”。因此,建立糖厂与农户间的合作机制是实现机械化收割的基础,而技术培训与服务体系的建立则是保证机收模式顺利运行的关键。糖企应提高自身的生产技术条件,提高机收甘蔗的接受度,促进甘蔗机收产业的发展,降低产业成本,推动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广西糖业集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蒋柱辉
除了技术瓶颈,利益分配机制不清晰也成为阻碍机收推广的结构性障碍。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监事、副秘书长夏明鑫东财配资在会上强调,“责任结构决定机械化成败”。他指出,当前蔗区普遍存在“责任模糊、补贴依赖、风险失衡”三大制度困境,蔗农、糖厂、机手之间缺乏稳定的契约关系和透明的利益分配机制。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监事、副秘书长夏明
广西慧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柯小清从一线实践出发,指出了农机农艺不匹配的现实难题。“蔗地不平整、地块小、障碍多,导致机收效率低、损耗大”,他表示,“农机农艺不融合,再好的机器也难有用武之地。”

广西慧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柯小清
三省探路,各显其能
尽管挑战重重,广西、广东、云南等主产区已在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机收推进路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模式雏形。
广西,政策驱动。今年8月,广西出台《加快提升糖料蔗机械化收获水平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未来三个榨季机收率分别达到10%、15%和20%的目标。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甘蔗组成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科技推广部部长黄严在汇报中介绍,广西出台一系列补贴政策,同时重点推进“四良融合”——良种、良法、良田、良机,并优化补贴政策,引导糖企发挥“链主”作用。

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甘蔗组成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科技推广部部长黄严
广东,“糖厂主导”模式。广东省甘蔗剑麻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副首席、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高级工程师蒋姣丽分享了“以糖厂为主体的甘蔗机收推进模式”在广东的探索与推广。据了解,广东在湛江、英德等地开展模式示范与推广。近年来,形成了国家体系-省体系,部级专家组-省级专家组,科研院校-省/市级推广机构组团技术服务路径,通过技术培训、田头直播等创新推广方式,逐步推动糖厂从“原料收购者”向“生产组织者”转型探索。

广东省甘蔗剑麻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副首席、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高级工程师蒋姣丽
云南,分类施策。面对全省80%以上蔗地为丘陵山地的现实,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研究员郭家文团队探索出“分步式收获+移动除杂”的山地适配方案。据介绍,云南已建成分步式除杂线343套,较2023年增长10倍以上。同时,团队还开展了甘蔗品种宜机化评价,筛选出云蔗16-1020等一批机收损失率低、抗倒伏性强的优良品种。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研究员郭家文
迈向协同机制,构建产业新生态
面对机收推进的深层次矛盾,与会专家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同一方向:构建糖厂、农机合作社、农户协同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产业链各环节从松散走向紧密。
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甘蔗组成员、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化研究室主任、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张华提出,糖企作为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要突破传统思维方式,以共识创建求实求进的产业发展氛围;突破传统生产方式,全链协同、智能决策、运用新技术手段。

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甘蔗组成员、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化研究室主任、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张华
刘庆庭则从技术层面呼吁“回归初心”。他指出,机收的根本目的是节本增效,“适用的甘蔗机收技术,应该是不需要补贴就能够推而广之的技术”。他建议,下一步应重点研发适合我国蔗区特点的低损收获、高效除杂等关键技术,摆脱对国外机型的简单仿制。
南宁市泛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央提出糖厂应扮演“组织者、激励者、赋能者”的新角色。她建议糖厂牵头设立“机收专用原料池”,推行“三位一体”标准体系,并通过“稳定作业费+质效奖金”等方式激励农机手提升作业质量。

南宁市泛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央
广西蓝畴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志壮直言,未来一定属于新能源,或许甘蔗机收破局可以从这里入手,解决技术和操作方面的难题。
夜幕降临,研讨会落下帷幕,但中国甘蔗机收的破局之路才刚刚开始。正如一位与会代表所言:“今天坐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这场变革的参与者。我们不仅要提出问题,更要成为解决问题的推动者。”在保障国家食糖安全的战略使命下,这场从田间到车间的机械化革命,正在寻找属于自己的中国答案。

撰文:王志敏
来源:南方农村报
兴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