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岁的赵奶奶多年来居家养老,家人将她照顾得不错,她身体尚可,能自由行动。安逸的生活被一场手术打破。半年前,她因胆囊炎入院手术,经过20多天卧床休养,出院时竟已不能下床行走。无法再对赵奶奶进行居家照护的家人,只好将她送入养老机构。养老机构的专业医生针对老人肌肉严重流失的身体状况,为她量身定制了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方案。经过5个月的治疗,赵奶奶身体机能逐渐恢复,如今已能独自行走,回到了生病前的生活状态。
上海老龄化程度高,不少高龄老人、失能失智老人选择了机构住养。除了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养老机构拥有医疗、康复等服务,对提升老人晚年生活质量、延长老人寿命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年,黄浦区民政局、区卫健委牵头,升级了黄浦区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服务,构建了全方位老年认知障碍防治管理服务体系,推动了养老床位与医疗床位无缝联动转介,深度赋能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发展,让机构住养老人的晚年生活更有品质。
老人有了贴身医疗照护
“王爷爷,我又来看您了!您的血压数据记录显示,血压最近很稳定,说明上次给您开的降压药效果不错,要坚持服用!”每天,全程玖玖馨逸养护院的专业医生都会巡房。养护院入住老人平均年龄达86岁,其中90岁以上的占比73%,百岁老人有4位。几乎每个老人都有两种以上慢性病、常见病。养护院内设7位医生和6名护士。医护人员会监测老人生命体征,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帮助老人进行慢性病、常见病的健康管理。
中西结合的康复治疗赤盈配资,是馨逸养护院的一大特色。开篇提到的赵奶奶,便是在馨逸养护院恢复了往日的生活。“有时候,老年人的衰老是‘断崖式’的。可能因病躺在床上三天,再下床时,老人就不会走路了。我们的康复治疗就是延缓老人的肌肉流失,帮助他们更有尊严地生活下去。”馨逸养护院负责人宫建玲说。
馨逸养护院成立三年来,服务了数百位老人。多个案例都说明了康复治疗对老人的重要性。
如今,93岁的王阿婆最喜欢穿戴整齐,坐在床上,等着宫建玲查房。她看到宫建玲,总会用嗲嗲的声音说:“你今天穿得真漂亮!”无法想象,王阿婆三年前入住养护院时的状态:24小时躺在床上,无法自主进食,无法进行语言交流,需要鼻饲。家人当时已放弃希望,对老人的身体状况也做了最坏的设想。但养护院没有放弃王阿婆,为她定制了一套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方案。在医护人员与护理员的精心照料下,王阿婆的身体状况一点点好转。今年6月,她终于拔掉了鼻饲,坐了起来,身体状况有了实质性的变化。
为让更多养老机构拥有医疗、康复治疗功能,今年,黄浦区升级了区内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签约服务,同步发布了一批项目清单。
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黄浦聚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便捷就医、康复护理三大核心场景,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机构住养老人提供的服务频次与标准。包括每周为住养老人提供健康档案、慢性病防治等预防保健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签约巡诊老人每周可享受一次免费上门的床边诊疗服务;由全科医生、康复师、护士组成的卫生服务中心在养老机构内设家庭医生工作室,推广“养老院+互联网医院”模式,为养老机构医护人员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等;还鼓励社区实现线上问诊、复诊续方、送药到院等全流程覆盖。“以标准化、精准化、智能化为路径,将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发展做实做深。”

帮老人留住记忆里的时光
老年认知障碍,不仅侵蚀着老年人的记忆与自理能力,更让无数家庭陷入照护困境。机构住养成了很多认知障碍症老人家庭的选择。在馨逸养护院197位入住老人中,近半数是认知障碍症老人。专业的医养服务,不仅能帮助认知障碍症老人延缓疾病,留住记忆中的时光,还能让他们更有品质地生活下去。
68岁的邵阿姨在八年前患上了认知障碍症,尽管能走能跑,但生活自理能力基本丧失,连大小便也不知道上厕所。多年来,邵阿姨在老伴的精心照料下一直维持着生活。但去年老伴突发脑梗,自顾不暇,子女只好将邵阿姨送进了馨逸养护院。养护院在合作医疗机构的指导下,对邵阿姨的病情进行了精准评估,对症下药,帮助邵阿姨改善了睡眠,一定程度缓解了她的焦躁情绪,同时借助药物之外的干预手段。“照护认知障碍症患者的关键是建立信任。我们的一位社工用足耐心细心,对邵阿姨进行陪伴,在情感上给予她安慰,在生活上引导她及时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如今,邵阿姨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尽管有时候她还是会认错自己的亲人,但她一定能认出照料她的社工。

不仅在馨逸养护院,黄浦正在全区养老机构打造认知障碍“诊疗+照护”融合模式:在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养老机构认知障碍照护床位改造以及专业照护人员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实现“筛治有去处、照护有回路”的目标。
今年,黄浦区民政局、区卫健委还整合了家庭、社区、机构、医院等照护资源,为老年人认知障碍防治构建了全过程管理、提供全链条服务。如,为让有些认知障碍症严重的老人得到更为专业的治疗,馨逸养护院还可联系豫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启动分级诊疗和转诊机制,当老人在医疗机构经过治疗后回到平稳状态,可以再转回养护院接受日常照护。
从“这张床”到“那张床”无缝衔接
不久前,馨逸养护院的一位老人深夜突感不适,经社卫中心医生对病情进行评估,通过床位联动转介工作机制,老人被第一时间送入了第九人民医院,得到了及时救治,转危为安。后来赶到医院的家属连说,这个联动转介工作机制太好了。根据病情,老人该去哪里接受救治,都被合理安顿好,一点时间都没有耽误,家属感到很放心。
对于高龄老人来说,疾病在所难免。当面临身体状况突然变化时,能否顺利地从自家的床或养老机构的床,过渡到医院的床位,取决于医养服务的响应速度。但在现实中,这样的响应很多时候并不及时: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运行存在一定壁垒,床位资源与照护需求精准匹配不够。
今年7月,上海就养老与医疗床位联动转介出台了深化试点方案,黄浦区迅速响应,区民政局、区卫健委在区医保的支持下,推出了养老床位与医疗床位的联动转介工作机制,在非急救情形下赤盈配资,让老年人能够便捷、顺畅地获得与实际需求相匹配的床位服务。
兴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